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月1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对外宣布,该馆史料陈列厅将自5月8日至12月13日暂停对外开放,对展陈进行提升改造。馆长张建军解释道,此举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观众参观的体验感,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面向国际社会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陈列厅内所展出的《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是纪念馆的基本陈列,自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十年内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5000多万人...
昨日上午,于文瑞老人的葬礼在正定县殡仪馆举行,数十人前往送别。老人随后被安葬在他的家乡——矿区横涧乡横南村。老兵虽然长眠,历史的记忆却将永远保留。家人将老人的部分遗物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昨日,专程前来吊唁的该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馆内有一尊于文瑞老人的铜像,这些遗物及此前捐赠的物品会永久性保存,让人们铭记那段历史,意义重大。 现场 阅尽百年沧桑,老兵长眠家乡...
昨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得由抗战老兵家属和四川抗日老兵救助会捐赠的包括全套“飞虎队”飞行员服装、抗日老兵手印、缴获的日军军官衬衫在内的各类史料200余件。截至目前,纪念馆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征集到各类藏品17万余件。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防科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党委机关干部共36人,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勿忘历史、强军圆梦”现地教学活动。 参加这次现地教学活动的人员,大都承担着高新武器装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重任,为科技强军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灾难墙”前,见学人员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敬献花圈并默哀,南京政治学院王喆副教授应邀围绕“弘扬抗战精神、凝聚强军力...
在南京市水西门大街上平地耸立着一组修长的灰白色建筑,内敛而低沉,这里就是闻名中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今天,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处获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第三次扩容工程(四期工程)将于今年的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其总体定位是在现有的“历史”与“和平”两大主题上,增加“胜利”主题。 资料显示,自1985年正式开馆30年来,南京大屠杀纪念...
近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四川省抗战老兵救助会会长杨红雷向该馆捐赠5套抗战老兵文物史料。 其中,中国远征军某部连长李清龙在缅甸作战时使用的一副染血绑腿具有特殊的文物价值。该绑腿的主人李清龙,1923年10月2日出生,1943年加入抗日军队,进入新一军山炮营1连,同年,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在印度兰姆加训练。在缅甸缅北和日军的遭遇战中,李清龙亲眼看见孙立人指挥作战,双方的大...
今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抗战爆发78周年纪念日,人民网记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专访了馆长朱成山。采访中,朱成山辟谣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系日本人捐资建立”纯属一派胡言。 面对所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系日本人捐资建立”的传言,朱成山馆长直接否定:“胡说八道!说什么是日本人捐资建立,这完全是蓄意制造混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筹建,是南京市人民政府顺应了老百姓的呼声出资建立的...
记者25日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今年截至目前前来纪念馆参观的观众已达到430多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0%。 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首个国家公祭仪式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更多的公众选择走进纪念馆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纪念馆已成为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朱成山表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随着相关纪念活动的升温和第二个国家公祭日的到来,前来...
1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张德江等亲切会见参加仪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遇难同胞遗属代表。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报道,13日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据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原定45分钟的参观行程,延长到了72分钟,总书记先后提出68个问题。 总书记关注的...
图为纪念馆获赠的部分文物 杨颜慈 摄 图为纪念馆获赠的部分文物杨颜慈摄 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布了由云南昆明二战史探索协会会长宋向东捐赠的34件抗战文物。 美军食油桶、美军刮胡刀、粮食库券、军事地形图、公路乘车证存根……此次捐赠的34件文物,大到美军缝纫机,小到刀叉、粮油券,涵盖了战争生活的方方面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