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胡作林制作的“福猪”泥塑贺新春 受访者供图 一块泥巴,经过在手中捏、搓、补、雕,呈现出清晰的五官,惟妙惟肖。近日,被誉为“江城八怪”之一的“泥人胡”胡作林塑造憨态可掬的“福猪”,以“泥猪闹春”的形式增添节日气氛。 武汉民间艺人胡作林1959年出生于黄陂泥塑之乡,早年间受父辈影响爱上泥塑艺术。20余载以来,他潜心从艺、创办“泥人胡肖像雕塑工作室”,致力于泥塑艺术创作。他将泥塑技艺炼到炉火...
图为刘泉介绍他泥塑的脊兽作品。魏建军摄 “祖辈四代都是‘泥巴匠’,这种老手艺,‘手手相传’已经有200余年。”55岁的刘泉是甘肃平凉脊兽制作的传承人,四五岁就开始玩泥巴并“以此为生”,他跟泥巴“揉”在一起已有50个年头。 脊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它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驱邪祈福的镇宅之宝,多见于殿...
“新娘翩跹,姐妹两边,盂盆火舞厅堂前,熏香花蕙步生莲……”泥塑《迈火盆》中,两个扎着麻花辫儿的伴娘搀着头戴红盖头的新娘,抬脚跨过火盆,传神表现了中国传统婚嫁习俗。11月10日,“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北京民俗泥塑收藏展在华方艺术中心开幕,用泥塑的民间艺术形式定格老北京风俗记忆。 本次展览共展出《茶馆》《母亲的磨盘》《门神》《拉车》等100多件泥塑作品,展品均来自于展览总策划...
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发掘现场 发掘出的菩萨头冠 近日,大同市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古城东北隅大有仓街附近的施工工地上发现一处遗址,出土有罗汉头像、菩萨头冠等塑像残块以及大量北魏时期的筒瓦、板瓦等。根据这些出土文物,初步研判为北魏寺庙遗址。 5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工地上5米长、5米宽的探方有20多个,最深的近2米,考古工作者正在...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说起沂蒙泥塑,河东区褚庄村的泥塑制作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而兰陵县向城镇小郭村的泥塑则有160多年历史。 一块黄泥,乡土艺人利用模子、木槌、小刀、竹签、彩绘笔等,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手塑出造型各异、妙然生姿的玩具。这其中,泥塑的艺术魅力源自乡土艺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源自乡土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乍眼望去,一个个妙...
12月11日,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人员在陕西省西咸新区发现了65件彩绘泥塑佛像头,初步推测这些佛像年代不晚于北周时期。 据了解,考古人员从当地一处工地的古代遗存中清理出古代墓葬17座,灰坑20座,陶窑5座。出土文物160余件,其中彩绘泥塑佛像头65件。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这65件彩绘泥塑佛像头是从一座窑址窑室后壁底部发现的,均为泥质,外部施画彩绘。大部分...
陕西考古发现65件彩绘泥塑佛头 为当地近年首次大批量发现
东晋十六国的位至三公铜镜、清康熙“二龙戏珠”双耳梅瓶、西汉双龙纹玉佩……百余件文物的信息出现在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平台发布的照片记载着这些文物曾经的样貌,如今,它们均已被盗或丢失。 11月15日,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上线,截至11月23日,该平台共发布157条被盗文物信息。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这些信息梳理统计发现,...
说起宿迁泥塑,大家自然会提起“郝氏泥塑”,其代表性传承人便是“耕闲斋”的主人郝钧。经过30多年的潜心探索,郝钧的泥塑作品风格鲜明,他采用当地五色泥土为创作原料,并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制泥工艺,泥坯绵润,干后不裂。记者昨日获悉,2017年“郝氏泥塑”在宿豫区文化部门的推荐下,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泥土催生艺术家 “郝氏泥塑”起源于宿豫区来龙镇的郝家。作为宿迁地方大镇之一的...
遗产编号 ⅷ―24 所属地区 陕西·延安·吴起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延安市吴起县 申报日期 2007 吴起泥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到两汉。它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种,一直流传至今,两汉以后,随着道观、佛寺、庙堂的兴起,促进了泥塑工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到了唐代,大兴佛寺庙宇,可谓泥塑工艺达到了顶峰,到了宋元、明、清、民国时代泥塑工艺继续发展,...
遗产编号 ⅷ-5 所属地区 广东·潮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潮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
遗产编号 ⅷ-42 所属地区 山东·菏泽·郓城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菏泽市郓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郓城泥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细腻的形象刻画、传神会意的制作手法而闻名于世,“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佳话在 郓城 流传甚广。自清嘉庆年间至今,郓城泥塑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形神兼备的流派风格,其作品造型典雅,技艺精湛,...
时间:2006 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天津市 江苏省 河南省 陕西省 编号:Ⅶ-47 泥塑•天津泥人张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技艺高深、触手成像”。1915年,张...
玉皇庙彩塑 山西晋城玉皇庙彩绘泥塑及壁画保护修复项目,是国家文物局在“十一五”期间启动的“山西省南部早期木结构建筑保护工程”的一部分。受山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历时10年,承担并完成了前期勘查设计、保护工程实施。 10月22日,山西省古建筑维修质量监督站组织国内彩塑、壁画专家,对山西晋城玉皇庙彩绘泥塑及壁画保护修复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
11日,记者从在自治区博物馆召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馆藏阿斯塔那出土彩绘泥塑文物(二期)修复保护论证会”上了解到,本次论证会作为自治区博物馆继馆藏泥塑文物修复保护项目一期后开展的第二步,标志着新疆可移动泥塑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等与会专家,肯定了自治区博物馆目前在新疆文物保护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