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孙杰正在用棉签清洗陶楼上的泥土 据考古人员介绍,2018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在新津邓双宝资山抢救发掘一批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了两座彩绘陶楼,一座为两层楼阁式、一座为两层干栏式。陶楼通体彩绘,彩绘层保存完整,这在众多陶楼中并不多见。 = ↑陶楼 两座彩绘陶楼 再现东汉“两层小楼”风采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
12月5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文物修复师赫芭·朱马在国家博物馆内修复来自巴尔米拉的受损雕像。新华社记者汪健摄 在叙利亚国家博物馆展厅一角,文物修复师赫芭·朱马正给一座受损的雕像“整容”。她身穿白色长褂,头发在脑后扎成一束,显得沉稳又干练。 被修复的这座女性半身像手臂断裂,面部破损严重。朱马先将一种特制的泥巴放在掌心搅拌,再以一把细长的工具蘸取,小心翼翼地抹到雕像的脸上,开始“描眉画...
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以匠心对待文物 “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关注文物保护与利用·修复师) 湖北荆州,波光流转、杨柳依依的三国公园之内,“藏”着一座风格古朴的建筑——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虽然低调而安静,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国宝级文物都在此修复,业内颇有名气。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就在中心工作,数千年前的丝织品,在她手中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陈绍慧在工作中。本报记者 田豆...
文物修复师张鸣峻 文物修复师许东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执着沉静,妙手仁心,用双手唤醒一段段沉睡的记忆。 近日,山东省文物局在“国际博物馆日”公布了第二批“山东省文物修复师”名单,入选的121人,专业涉及陶瓷器、玉石器、青铜器、书法绘画、古建等13个类别,他们中有拥有几十年修复经验的资深修复师,也有风华正茂的90后。他们,都与文物修复有说不完的故事。记者...
《我在故宫修文物》曾风靡一时,无数人被文物修复师精湛的技艺和持之以恒的坚守而打动。 若说冷门职业,文物修复师肯定名列其中。就在前几天,浙江第一所开设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高校举办了一场毕业展,其中有30多件古陶瓷修复作品展出。古瓷器庄严的形态,在毕业生“妙手回春”之下,补上了时间缺口。 最美的时光,多半是最初的美好。面对旧物,我们同样会喜欢它们最初的样子。这需要借助文物修复师的“回春之手...
郄旦旦在修复文物。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大家认识了以往“守在深宫”的文物修复师,他们那弥足珍贵的匠人情怀回味隽永。今年65岁的郄旦旦就是其中之一。 身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退休文物修复技师,郄旦旦做了一辈子文物修复工作。在过去的40年里,他修复着穿越了千百年的文物,不知不觉地用人生丈量着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目前,已经退休的他又一头钻进黄骅市博物馆,与那些穿越了时空的坛坛罐罐等...
樊再轩正在修复天梯山石窟胁侍菩萨塑像 莫高窟的492个洞窟,有些门扉紧闭,隔离了外界好奇的张望。 洞窟里绘制的佛国世界正在逐渐消隐:神色安详的人物面孔发黑变色;双手托捧的奇珍异宝翘起鳞片;飘然下垂的柔软丝绦凸起了一个个小圆点…… 200多个需要抢救修复的“重病”洞窟,只能闭门谢客。 一代代敦煌人正在与“病魔”开展长年累月的斗争,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修复技术研究室主任樊再轩带着...
杭州,除了灵隐寺的飞来峰、西湖上的断桥残雪,还有一个更值得游人们驻足的地方,那就是位于西子湖畔玉皇山路上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人习惯讲“衣食住行”,“衣”排首位,这是因为,穿衣不仅是为了掩寒蔽暑,遮体避羞,最关键的,它还具有装点生活、显示身份、传承文明等重要作用;因此,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慢慢欣赏着周围一件件或精美华贵,或造型丰富的中国各朝各代的服饰陈列,...
《指尖旋舞 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开幕式上的古筝表演。 7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楼《指尖旋舞 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刚刚开展,北京服装学院研二学生葛梦嘉驻足在一只片金棉布枕前,仔细看着金丝线的纹路和花样,她不会想到,让她眼中神秘深邃的纺织品文物得以复原犹如再生的人,就坐在距离她不远处,正修复着另一件汉代的套头裙。 为期3个月的《指尖旋舞 艺成天工...
6月14日上午10点刚过,北京城区气温直逼35度。就在前一天,北京发布今年入夏以来首个高温黄色预警,这样的高温还要持续三天。 位于北京西北角的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23岁的毕超正在“盯工地”,太阳就悬在头顶,人稍一走动,汗如雨下。这个生于1994年,染着深棕色头发,左耳有一枚黑色耳钉的陕西男孩儿,如果不是白色短袖T恤的袖口印着“北京考古”四个字,很难把他和文物修复师划上等号。 自从两...
“匠”是一门生活的手艺,而“匠人”则是拥有这门手艺的人。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昨天,记者走进临淄齐文化博物馆,用相机记录了两位文物修复师的工作状态。 齐炳学和王昭经常在一块交流,新老观点的碰撞为修复好文物提供了保障。 69岁的齐炳学是临淄齐文化博物馆的一名文物修复师。他从1965年跟着师傅学习古城钻探工作,并喜欢上了修复文物的行当。做文物修复工作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有...
昨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获批,今年起,30名北京籍初中生将在故宫专家的口传心授下学艺,学成之后,将获得本科学历。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捧红了一众文物修复师。但这一行当人才稀缺。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我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这些珍宝中需要修复的比例是37.12%.故...
南京艺术学院学生王婷在修复室修复古籍。 资料图片 【新时代 新青年·当代大学生奋斗群像】 日复一日的细致擦拭,年复一年的精心修复,只为让“生病”的文物旧貌换新颜。在“六朝古都”南京,有一群90后“文物修复师”,凭借巧手静静地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吃透古籍修复技术 身着白大褂,手持镊子,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大三学生王婷立...
“仅11.8米的船棺就足以开创历史性的修复工作。”成都出土的漆器,一件的大小就能抵过湖南战国漆器几十件。可别小看这些漆器,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皇室贵族才能享有。成都出土这么多“奢侈品”,与天府之国的富饶、经济水平发达不可分。 水平之高 成都漆器代表了汉代用漆工艺的最高水平。“很多人在博物馆看过这些漆器文物后都问是不是后来画上的。”杨弢替文物“叫屈”,“天地良心啊,纹饰本来就这么精美,想...
山东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在修复青铜器 “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3月24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当天即吸引数千民众到场参观。济南市民陈晓耕说,展览让他真正体验到文物工作者“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一块块碎片被拼接、整形成一件件精品,这背后是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在支撑,也是山东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的缩影。 文物修复师展“妙手回春” 清理、去除有害锈蚀,整形、补配、粘接……在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