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其中最早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而通过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建造有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无疑勾勒出了一个早期...
1月1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透露,考古人员在当地杨官寨遗址环壕外围发现了大量史前墓葬,推断墓葬为与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同时的大型墓地,系中国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 据介绍,该发现填补了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研究空白,提供了实物依据。 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高陵境内杨官寨村东侧泾河岸边的阶地上,海拔约498米,是一座距今约6000年...
桃园遗址F2房址俯视全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摄 11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桃园村南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 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研究部主任、此次考古发掘项目的执行领队郑媛介绍,庙底沟时期是中国史前文化最繁盛、辐射力最强的阶段,可谓史前文明向中华文明进阶中的重要步骤,其核心位于晋、陕、豫三省...
在中国史前时代,彩陶成为分布在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表典型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其彩陶技艺代表了中国史前艺术的伟大成就,并对周围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鱼纹、鸟纹、花瓣纹以及其他各种几何纹饰图案是如何形成的?仰韶文化的演变是否在这些彩陶技艺的变化中得到体现?仰韶文化与周围文化的关系是否在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与影响中有所反映?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
探寻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庙底沟时期注定绕不过去。与半坡时期相比,庙底沟时期的聚落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其社会格局、社会组织形态是怎样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 促进不同区域的文化整合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炜林: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为中心的区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第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区,富...
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1号中心柜里摆放着一件国宝——泥质红陶彩陶罐。这件仰韶时代的彩陶罐1988年出土于晋豫交界处的黄河北岸、山西省芮城县金盛庄。 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与磨制石器、营造房屋、经营农业等活动一起成为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了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审美意识更加强烈,加快了走向文明的步伐。这件彩陶罐就是新石器时代黄...
摘要: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晋、陕、豫一带的中心区作为源头,波及东南西北四方。庙底沟文化还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强大的推力,在那里也发现了同样传统的彩陶遗存。庙底沟彩陶向西向南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也是一种认知体系的传播。随着彩陶的播散,我们看到了一种大范围的文化扩展,这种扩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大超过了彩陶自身。 关键词:彩陶;纹饰演变;庙底沟文化;传播 ...
该遗址位于某村的二级台地上,南北:3000米、东西:1000米、面积为30万平方米,地表发现大量的陶片,陶片有:泥质灰、红、黑、褐、陶残片,泥质红陶彩陶残片,加沙灰陶残片,加沙红陶残片;纹饰为:刻划纹、旋纹、粗绳纹、蓝纹、细绳纹带旋纹、附加堆纹、黑彩宽带纹、黑彩;(圆点勾叶纹、变形鱼纹复套彩变形鸟纹);可辨器物有:尖低瓶、盆、罐、钵、鬲、陶环、仿轮;石器有:石刀、石斧、细石器。石刀残长5cm,宽4...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