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36.8厘米 径29.9厘米 此鼎以细腻的云雷纹为地纹,衬托出主纹饰兽面纹与凤鸟纹的瑰丽与神秘。这种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高浮雕动物为主纹饰的做法,是中原地区青铜器纹饰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方法。此鼎腹、耳及足底的编织物残痕,是墓葬中铺垫于随葬品下面的茵席留下的痕迹。
1981年出土于铜陵县钟鸣镇。通高51厘米,口径44厘米,敞口平沿,方唇鼓腹,沿上双立耳外侈,三蹄足。腹部雕饰兽面纹一周,共三组,中间用扉棱间隔,足膝部有两道箍形圈饰。全器形体大气凝重,雕饰线条粗扩简炼,风格豪放朴实。为南方青铜器中难得的一件重器。鼎腹部三组兽面纹饰均以蝶形扉棱为基线,突出兽面双目,实际上是将饕饕纹变形,加以夸张,更加显示出器物的威严。造型上因鼎腹较浅,设计者有意加长口沿立耳,将蹄...
商代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细。 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饰三角雷纹。
兽面纹鼎,通高21cm,宽18.3cm,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商代早期作品,高55厘米,现藏湖北博物馆,1947年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