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 E.希尔斯在《论传统》中说:“成为传统需历经三代。传统,代代相传的事物,或历经延传而持久存在的事物,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有同一性,持续性。规范性和变迁性。”我们知道,当代生活无法离开传统。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的心灵深处,可能还是隐藏的深而不露的魂。但是,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物质主义和简化主义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生活世界”被彻底地黯淡了,存在也最终被落入遗忘之中...
遂川县五斗江丰禄村曾氏,每年正月闹元宵时都会走村蹿户演出傩戏,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此,该县组织专人对部分傩戏资料归档整理,挖掘、整理傩戏文化。同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老、中、青民间艺人,利用劳动之余加紧排练傩戏, 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目前,有关部门正准备将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该县五斗江丰禄村曾氏宗祠里,民间艺人正在排练将失传的傩戏“斗牛狮”片段。
溧阳傩文化博物馆内景 15日上午,中国江苏溧阳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位于该市社渚镇的溧阳傩文化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韩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等近80位傩文化研究学者与会。据了解,社渚傩文化表演团队自1992年开始在该市茶叶节或天目湖旅游节期间表演,多处傩戏已被列入国家级、省市两级非遗名录。 据介绍,社渚镇“傩文化“源于农耕文明,是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祛邪消灾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蒋塘马...
近日,“铜仁记忆”老照片影展在铜仁民族风情园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参观。 本次影展由铜仁市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局主办,铜仁市文物局、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承办。共展出100余张“铜仁记忆”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具有不同时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记录了铜仁的时代变迁,见证了铜仁80年代以前近一个世纪的百姓生活、城乡变迁、人文风云以及山川风貌。 据了解,本次展出时间为3月1...
近日,江苏胥傩民俗文化村·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筹建工作在溧阳市社渚镇宋村村正式启动。 据了解,该馆紧邻美丽的天目湖,离即将建设的扬(州)黄(山)高速出口处仅百米。省道S239、S360、S456分别分布在东西两侧,最近距离仅10米,离溧阳第三大水库—前宋水库仅300米,是规划建设中的溧阳市西部旅游区的中心区域。该文化村占地100余亩,原生态森林、池塘占90%以上,环境优美。 ...
8月2日,“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展,展览将持续到8月31日结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市民朋友们可以在三峡博物馆去了解傩文化,领略傩文化的魅力。 傩,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生僻字,它的普通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而这一文化现象,从史前萌起,到商周盛行,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延续到今天,活跃于山南海北的村野间。现在,傩的内容已经慢慢从娱神...
刘祖清 【人物名片】 刘祖清,巫傩文化艺人。他6岁进入当地私塾念书,10岁随师父开始学习傩戏(巫傩),25岁得师父真传,并开始独立主持各项傩戏仪式活动。 他是目前唯一傩戏法事传人,收集有各类法器和书籍,其中傩戏面具13个,表情生动栩栩如生,且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均高。 传承并恢复一度消亡的巫傩文化 傩戏傩文化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其中傩戏...
图为桃坡村阳戏班子部分成员。 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镇桃坡村是“阳戏”的发源地,如今在这里仍能看到正宗的“阳戏”。 阳戏最早始于殷商时期,算起来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土家族的先民为驱鬼逐疫举行一种祭祀仪式,叫傩祭。阳戏从傩祭中汲取了营养并逐渐形成为一个剧种。戏里的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又称为“木脸戏”和&...
去年12月1日至今年元月8日,一支由池州贵池区梅街镇10位农民组成的池州“吉祥傩舞团”在上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回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傩舞团在沪期间共演出120多场,观众达10万人以上,创下了“全国之最”,不仅取得了“展示傩文化,扬名黄浦江”的预期效果和目的,更促进了沪皖两地交流、增进了沪皖两地情谊。 去年11月底,应上海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