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情的大火,中国古人做了什么?
2018-09-17 13:32:32 作者:正辰 已浏览次
不久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大量馆藏,文博界一片哗然。该博物馆多为木质结构,最终因年久失修难逃一难。据统计,大火使得2000万馆藏文物仅余10%,大量珍贵文物受毁,损失不可估量。人与火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便有机会改造自然,使自身受益。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房屋多为木制结构,如何防火成为了重要的课题,古人又有何妙招?本文通过建筑营造、都城规划、消防措施等方面对古人的防火机制做进初步探讨。
水火不容

(五行图 资料图)
说起火,必会提及“水”。水火不容,五行之中“水克火”。古代人们对水与火的认识,从简单的自然现象上升到对星辰的崇拜,并将其人格化,道教出现之后形成了水德、火德星君崇拜。在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修建宫观来祭拜二君。杭州城内兴建于明中叶之后的水星阁与北京城内始建于唐代的火神庙是最好的佐证。据记载,每年的六月二十二日火祖圣诞时,皇帝都要遣太常寺官员前往致祭。据《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真君,著为令。”

(水星阁 1950年杭州 资料图)
水星阁与火神庙的建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信仰:祈福少灾少难,保国泰民安。这一信仰集中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在故宫养心殿、太和殿的正脊上,带有五行元素的宝匣,其作用也是驱祸消灾的作用。而人们在日常用语中,也尽量避讳“火”这一词,比如清朝时期称“失火”为“走水”。

(藻井 资料图)
在现有的故宫古建筑形式中,象征防火的还有一种装饰,叫做“藻井”。据《风俗通》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史记·天官书》注:“东井八星主水衡。”象征主水的东井,以及藻类的水生植物,都是为了镇火之用。
城市规划

(唐代长安城布局图 资料图)
古代的城市规划,多采用开阔的街道实行区域隔离,实现降低火灾范围的目的。以古代长安城为例,整个城市由郭城、皇城和宫城所组成。外郭城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城市整体十分规矩,左右对称,街道宽阔。最大的街道宽200米,坊间的街道约15米。如此宽阔的街道使得不同区域之间,有着明显的安全区隔。这样的布局结构在其他城市中也能看到,如北京城的布局,虽然不及长安的宽阔,但也足以实现区域的区隔。

(八水围城 资料图)
除此之外,长安城位于水系发达之地,素有“八水围城”之说。所谓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城内,人工开凿的水渠也十分密集,为灭火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早在隋朝,长安城就开辟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之后又有“黄渠”和“漕渠”。更为重要的是长安城内水井密集,为及时灭火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可以看出,古人追求规整开阔的城市布局,同时建立起密集的城市水源体系,使得火灾能够得以有效的控制,降低风险。
消防措施

(南宋临安复原图 资料图)
城市的布局和水源的规划使用,尚只能降低失火的风险,此外人们还在消防机制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消防队,出现在宋朝。南宋都城临安专门设置防火、救火机构“防火司”,均配备救火工具。有火情时,发出救火器具;扑救结束后,将器具收回。工具有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等。

(望火楼 资料图)
南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商业经济发展迅猛,临安城内商户林立,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人口近百万。又据《梦粱录》记载,临安街道设有军巡铺,并建有望火楼。有专人巡视并看守,遇到火警,及时会发出警报。如此完备的预警机制,也难逃劫数。中古历史上的著名的几场大火之中,就有临安大火。嘉泰元年(1201)三月二十三日夜,临安府御史台吏杨浩家起火,大火烧了三天,受灾群众十余万,死伤五十九人。

(太和殿 资料图)
经过元、明两朝,清代的城市防火承袭了前人的方法。故宫,多为木质结构,建成之后的太和殿随即发生了一场大火,朱棣随后又将其重建。明清400余年里,有记载的火灾共有四十余次,其中康熙在位期间只发生过一次。太和殿在历史上共烧毁过5次,据《康熙起居注》记载:“丑时,火自西御膳房起,延烧后右门、中右门、西斜廊,寅时至正殿,复及东斜廊、中左门,至巳时火熄。”火灾由太监用火不当所致。现有太和殿共计11间,其中增设防火墙。

(太平缸 资料图)
皇宫内明火区域,除了御膳房、皇帝炼丹的丹炉、节庆时期的烟花爆竹,还有冬日取暖的炭火,排除人为原因后故宫起火的最主要原因是雷电。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将避雷阵放入“吻兽”之中,实现雷电的疏通。于此之外,在皇宫内开渠通水,并设“太平缸”。故宫内共有大缸308口,分布在各大宫殿外,用于储水。据《奏销档》记载,水缸每口重2吨,且制造费用昂贵:每口缸需要白银1500两,折合现在人民币30万。当然这笔开销如果拿太和殿的制造成本对比的话简直是九牛一毛。
中国古代人民为防火做出了巨大的投入:防火机制、预警系统以及防火措施的完备,更重要是人们对防火的重视程度。康熙在位61年,仅发生一次大火,可见管理上的严谨。人类在保护优质文化遗产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 1创想与塑造,之文课程走进太原市第六十四中...
- 2河北南和出土北宋时期八棱碑 距今已有90...
- 3我国启动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
- 4河北行唐故郡东周时期“豪车”展露真容
- 5古籍的文物收藏价值如何衡量
- 6国家文物局公布2018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
- 7陕西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大型祭祀遗址
- 8以色列小镇发掘出24枚稀有古币 穿越千年
- 9国宝级文物修复师: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
- 10探访世界唯一一家蒙古秘史博物馆
新闻速递
- 浙江省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 华侨建“浙南民俗文化馆” 展出4220件农耕文化展...
- 34个历史文化村落已成为舟山乡村振兴的支点
- 浙江出土宋元青白瓷在浙博首次集中亮相
- 杭州西湖景区开展文博单位消防安全检查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举办
- 一场17块碎片的“文物手术”——西周铜铃修复记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创想与塑造,之文课程走进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学校
- 龙泉琮式瓶
- 给人好运的锦鲤,竟藏着这么大的秘密?
- 音可通神,鼓舞人心
- 秋季吃蟹指南 —中西方文化下的蟹
- 乘槎使者海西来 ——丝绸之路上的石榴文化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历经9个世纪的《文画苏题卷》
- 梦回大唐,随我驰马扬鞭意气风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