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站,其中一间修复工作室。 “修复的每一件陶器都像我的孩子一样,虽然不比玉器那样华丽,也没有青铜器那样有价值,但是在我眼中,每一件都有着他们的故事。”——孟军
第一步,大型的陶器需要分几部分粘贴最终修复完整。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文物修复师”这个冷门的职业走入了老百姓的视野。纪录片中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是大国工匠的代名词。
第二步,用泥还原陶器原本的形状 在河南,在古都安阳,也有一群为重现残破古物昔日光彩而忙碌的匠人。
第三步,将石膏灌入陶器中修补破损残缺的部分。 孟军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一名文物修复员,从分拣骨头,到陶器修复,她已在安阳工作了十多个年头。十多年来,她用专注的眼神,娴熟的技艺,精心慢磨,将一件又一件破损的器物恢复其初时模样,“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在她的手里,这些陶器再次被赋予新的生命,再次向世人展示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第四步,用石膏修复前需要将塑型的泥全部清理。 陶器修复技术过程十分复杂。孟军说:“每个挖掘现场出土的陶器碎片都是堆放在一起的,需要先进行清洗,再将杂乱堆在—起的碎片依据其形状、厚薄、颜色等进行区分,属于同—类器物的挑选出来,最后从中将一个甚至多个陶器碎片拼图一般地粘连起来,恢复其破碎之前的模样。对于那些已经缺失的陶片,还需用硬度较高、质地细腻的专用石膏进行修补,恢复器型完整。”
第五步,用石膏修复前需要将塑型的泥全部清理。 分拣陶器碎片,拼对,粘接……一套流程下来,孟军每个动作都十分熟练。面对人们的惊叹与赞扬,孟军淡淡一笑,“熟能生巧嘛,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这种干练并不是天生的,在孟军云淡风轻的背后,蕴藏的是她多年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陈列室内孟军细细端详着修复好的陶器 时间轴上,千百年前的那些人和事,早已随着日月交替不见踪影,人们只能从存留下来的件件文物中了解岁月的点滴,那些深埋在大地深处的文物虽然有的已经残破,但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它们再次重现昔日模样,继续讲述千年前的故事…… 新华网发(麻翛然摄)
陈列室内孟军细细端详着修复好的陶器
除了工作,修剪花草也是很好的放松。
孟军用自己制作的工具还原陶器上的绳纹
那个是觚、什么是鬲,陈列室内孟军细数着每一件经过她手修复的陶器。
认真工作中的孟军
修补文物时必须全神关注
一件件修复好的陶器,再次向世人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辉煌。
翻阅资料充实自己
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瞬间
一件陶器修补完后孟军都会拿起来端详一番
跟小文一起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