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首都博物馆展览展示的“佛韵——造像艺术精粹展”,每日接待4000人次,受到广大佛造像爱好者的欢迎。2014年5月,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般若妙景—金铜佛造像精品”专场取得了91%的总成交率,成绩斐然。其中,“大明永乐年施款铜鎏金四臂观音”以1092.5万元成交,创造了这场拍卖的最高价;此外,一尊“15世纪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也拍出了414万元的高价。

近几年来,随着佛像收藏家及经营者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小众的佛教艺术品收藏受到大众关注,佛像艺术的历史、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成为衡量佛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和学习风向。就此市场热点,中国文物网记者参与学习了由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带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发展脉络及风格演变”学术讲座。

藏传佛教艺术以年代为纵线,体现一个时间脉络,首先是传入期、吐蕃时期、发展期、吐蕃分治时期、转型期元朝、进行期明朝、衰落期清朝。

从西藏元朝开始,西藏开始有自己的地方政府,这个时候的发展状况,基本能够体现西藏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佛教艺术的发展跟政治的愿望、变迁是密切相关的,政治形势变化产生与外界的接触、交往发生变化,同时也导致了艺术风格的变化。

第一个时期:传入期——吐蕃时期

西藏的佛教艺术是从吐蕃王朝时期开始的,吐蕃王朝历史的真实建立把西藏统一称为吐蕃王朝。事实上,“吐蕃”的名称早有出现,在之前的雅隆河谷现在的山南地区,“吐蕃”已是小的王朝并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松赞干布迁都到达磨也就是今天的拉萨,统一了整个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就是六世纪初,跟唐朝的时间几乎相当,这个时期吐蕃王朝的佛教是一个刚刚传入的时期,松赞干布是第一代赞普,到最后吐蕃王朝灭亡,一共是十个赞普,在这期间有三个赞普是最为著名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是松赞干布,一个是赤松德赞,再就是热巴坚。这三个赞普是最崇仰佛教的,整个吐蕃时期的赞普大部分是崇拜佛教的,三位赞普分别被后来的藏族人称为观音的化身,文殊的化身和金刚神菩萨的化身,他们的塑像也作为活菩萨像来供奉。所以一直到清代,供奉的人非常多。

第二个时期:发展期——吐蕃分治时期

为什么说是发展期?在吐蕃王朝灭亡以后,吐蕃由于朗达玛的灭法,导致了后来的起义,所以吐蕃王朝瓦解,大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没有佛教的,这段时期称之为佛教的黑暗期。       在公元十世纪末的时候,吐蕃佛教重新兴起,兴起的路线通过两条地方:第一个地方是今天青海的黄南州,叫丹地。第二个地区就是现在的西藏阿里地区,过去这个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两个地区的佛教同时传到了卫藏,西藏的中心地带。当时的中心地带主要还是在桑耶寺附近,传到了中心地带,标志着西藏佛教重新复兴。佛教快速发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国际形势,印度佛教从八世纪初就开始面临伊斯兰民族的侵略、入侵,十世纪以后越来越厉害,到十二世纪印度的佛教几乎可以说是灭亡了。十世纪是大量灭佛的,驱散佛教徒的一个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伊斯兰民族的压迫下,大量的印度佛教徒带着佛经、佛像、艺术制品逃亡到周围的地区,逃到西藏,这样反而促成了西藏佛教的大发展。

第三个时期:转型期

转型期相当于元朝。这个时期的造像为什么叫转型?因为这个时期西藏已经归到了内地的中央政府。西藏的转型体现在政治方面和外来因素影响方面。政治方面,西藏归于中央政府,元朝统一了西藏,在元朝的统一之下,西藏自身也统一了,西藏把权利交给了萨迦政权,萨迦政权就成了西藏的一个主流。在同一时期,外来影响上也发生了变化,外来影响就是过去东印度的帕拉和克什米尔这些曾经影响西藏的势力基本上是被伊斯兰化了,所以这个时候影响西藏的外来因素主要是以尼泊尔为主。这个时期我们叫它转型期,在吸收外面文化的同时,西藏已经慢慢开始转化,造型变的规范化,题材也开始形成体系。在西藏初期教派纷纷建立,西藏每个教派都形成有自己的崇拜体系,按照教派归类,它在艺术造型、艺术风格上朝着西藏自身的一种审美需求去发展,在主题题材上也在形成体系,这些很重要。

如果我们把1267年到1368年这段时间算作元朝,只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元朝进入西藏从蒙古时期开始,蒙古最早进入西藏是在1251年,到了1261年八思巴的时候,基本上归到中央政府,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过去我们很长时间,对元朝西藏的造像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专家介绍:

黄春和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学术成果:

《佛像鉴赏》、《佛教造像艺术》、《禅宗三百题》( 合著 )、《白塔寺》、《藏传佛像艺术鉴赏》、《法源寺》( 合著 )、《北京宗教志 . 佛教卷》、《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等著作,并参与《北京名寺丛书》、《元大都》、《金铜佛像》、《夏景春藏金铜佛像》、《般若之光─夏景春藏佛鉴赏》、《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雍和宫唐喀瑰宝》( 上 )、《佛教慈悲女神─中国古代观音菩萨》、《藏族文物》等书的撰稿和编写,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