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说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另一说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甘肃曾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是衣着长袖宫装的《四美图》,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这两幅画上都印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回想起小时候,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门神、年画等来祈福,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平安幸福。相较当下的新年,那时的年味更为浓郁,那份喜庆祥和浓缩在一串串硫磺火药味四溢的爆竹中,浓缩在一幅幅吉祥如意的春联中,浓缩在一张张色彩缤纷的年画中。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说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另一说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甘肃曾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是衣着长袖宫装的《四美图》,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这两幅画上都印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年画”这一称谓的确定是在清光绪年间。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年画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各地对年画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则叫“斗方”。现如今,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在房前屋后、室内室外,不同题材的年画张贴的位置也很考究,如门神要贴在院门上,根据门神的种类又有大门、二门、后门等的区别,而“中堂”则贴在客厅,“月光”则贴在窗旁。这些年画既装饰了环境,又饱含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从题材上看,民间木版年画选材比较广泛,除了春牛、灶马、芒神,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车马神,著名的历史故事如“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皆可入画,甚至《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年画题材宽泛,从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承载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闪光一点。
民间木版年画因产地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从工艺上看,年画的制成一般分为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因为老年画的创作者多是民间匠人,年画多为民间百姓的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雅俗共赏,但却难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重视。尤其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已经逐渐走向没落,悄悄地淡出人们的生活。
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年画产地,莫过于河南开封朱仙镇、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的桃花坞和天津的杨柳青了,这四处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又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北宋年间,民间就形成了迎春节贴门神的风尚。后来北宋没落,开封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也随之衰落。到了明代,年画得以复兴,但印制中心已经从开封转到了朱仙镇。明清时期,这里就有三百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中不乏“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这样的知名字号。
年画,从唐宋到明清,再到后来的文革“破四旧”,经历了发展和演变,也经历了兴盛和衰败。正因为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多元而横向的地域背景,独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蕴,还有一代代才情并茂的艺人创造,才使木版年画积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年的标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