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5年7月4日下午4时,老司城遗址等土司文化遗产在德国波恩会议上,成功通过了申遗。这是我们土司学界所期待发生重大文化事件,它标志着一条土司文化研究的国际通道被进一步拓宽,说明以前包括我们在内的各种努力没有白费。高兴之余,知道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将会更多。
湖南老司城遗址,所承载的是永顺土司文化。永顺土司文化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经典,曾有过由辉煌走向暗淡的过去,最终变成了湖湘古代神秘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司城遗址的成功申遗,势必使老司城这里成为全球旅游目的地。一批又一批的全国乃至全球的旅游者和研究者,带着感知湖湘土司神秘文化的美好愿望,将源源不断地涌向老司城,观光考察老司城遗址及其周边的官道、文化遗迹。
由于各层次的旅游者和研究者是带着美好愿望来到老司城的,因而他们对于当地的有关食、住、行、娱、购等“待客”之道,有着特别的观察与感受。这种观察与感受将形成口碑,迅速滚动地传播到全国乃至是全球许多地方,其所形成的正效应或者负效应,将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旅游者和研究者对老司城等遗产地的印象。
正因为此,老司城遗址的成功申遗,对于湖南地方各级政府、高校与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当地民众等我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机遇就是,观光考察必然会拉动地方经济,给当地政府和民众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可观的经济收入,大大地改善当地财政和当地民众的生活,从而使当地民众进入了小康生活的快车道。然而,机遇之中面临更多的可能是挑战:
其一,湖南地方各级政府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与引导方面面临着挑战。如何使各层次的旅游者和研究者对土司文化遗产既感兴趣又加以爱护?如何在食、住、行、娱、购等方面使这些人舒适度与满足感有所提高?如何加快推动原土司区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湖南地方各级政府合理地整合资源,从我做起,借助政府自身力量,以及高校与考古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当地民众的力量,做好相关工作,尽最大能力避免不应有负效应发生。
其二,湖南高校与考古研究机构在土司文化遗产信息的发掘、整理、研究方面面临着挑战。历史上的土司文化,经历了从肯定走向否定、然后再走向肯定的过程。一个多世纪的土司研究,开始在国内由绝学走向显学,今后还会成为全球性的显学。这些,均与政府官员与学者的努力分不开。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老司城遗址的成功申遗,将出现新一轮的土司文化研究热、开发热、旅游热、土司后裔的祭祖热。如何借助高校与考古研究机构自身的力量,以及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当地民众的力量,做好土司区的文化资源深度发掘,进而搞好土司资料库的建设,并把土司学建设成为一门列入国家学科门类的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何在资料库的建设和土司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精准地复原历史场景与情景,回归历史真实,并从传统土司文化中吸取民族区域自治、村民自治、社区治理等方面治国理政的智慧?如何运用土司区域总体史的方法与视野,多出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国家与社会各层次学者与文化人士均容易审视、便于接受的土司文化研究成果?
其三,湖南非政府组织以及当地民众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服务诚信方面面临着挑战。国内以往旅游区的观光考察服务,一旦触及到非政府组织以及当地民众,总是在诚信方面甚至在地方稳定方面出现问题。这样带来了影响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极坏的口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相关服务者仅从我者的经济暴利立场考虑问题,而无视旅游者和研究者等他者的舒适度与满足感,结果导致了旅游经济不景气的恶性循环。到底是回归到能体现纯朴民风民俗的土司时代的“忍已待客”之道,以具有古道心肠的“主客之礼”对待全球各地的旅游者和研究者,还是完全以当今商品经济的经营之道,以经营者的方式把这些旅游者和研究者当做消费者对待?这些,对于湖南非政府组织以及当地民众而言,也是一个个不小的挑战。
(作者简介:成臻铭,教授,硕士生导师,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理事,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首届民族研究特邀专家,湖南省土司遗产申遗专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常务理事、秘书长。)

责任编辑: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