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钱汉东在龙泉溪口窑遗址考古

不久前的上海书展冒出一条新闻,定价88元的《钱汉东考古文选》,竟然被观众买走了3000多本,足见今日民众向中华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情。其实,钱汉东的本职工作是《新读写》杂志社的社长,也是一位散文作家,考古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在评析了他的成就后,提出“公众考古”的理念,认为他是一位先行者。

普通民众真的能介入神秘艰深的考古吗?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又该怎样入手?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与钱汉东作了一番深谈。

解疑释惑乐无穷

“公众考古,其实在国外早有了,大家在电视里看到的水下探险寻宝之类,大概就可算作公众考古,当然那是有钱人为了更有钱做的事,而我们参与考古,目的截然不同,是为了自身的解疑释惑和寻找人生快乐。譬如我,起先因为爱好古代香炉,有些真假搞不清,就去遍访中华古窑,一旦有所发现,真是欣喜若狂,觉得充实了人生价值。”钱汉东首先用这段话,回答了公众考古追求什么。

在他看来,如今生活宽裕,许多草根百姓雅兴勃发,成为“好古者”,有的深爱历史文化,有的痴迷文物收藏,甚至在某一领域堪称行家,这就为公众考古活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那么,公众考古和专业考古有什么不同呢?钱汉东说,专业考古注重技术方面的精深,往往着眼于某一点,而公众考古不受局限,可以打开视野,触类旁通。他举了当年郭沫若命名“马踏飞燕”的例子。这件青铜器1969年在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时,只是起名“奔马”,亦未足够重视,两年后,被郭老看到,认为它的艺术成就无与伦比,遂命名“马踏飞燕”,进而举世闻名。这也可算是公众考古郭老主要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以广博的文化渊养,发现了考古专家忽略的艺术价值。

公众参与有作为

然而,草根百姓参与考古研究,毕竟欠缺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能不能真的有所作为呢?钱汉东认为,只要持之以恒,钻研下去,不断学习,在某一方面的突破是有可能的。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2009年夏,钱汉东考察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看到一尊奇怪的黑陶罐,罐口下有一圈小孔,众人莫识其何等用途。因为他对香炉素有研究,经反复观察后认定它是距今4900年至3950年的熏炉。国内文物鉴定权威徐苹芳在详细了解器物的型制后,肯定了他的判断。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将中国熏炉出现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1500年。

另一个例子是对西施故里的考察。民间传说中位于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确有其人,一些古籍记载她的出生地是浙江诸暨浣纱江畔,但从宋代起,有些文人说西施故里应在浙江萧山。为解开这一千古之谜,钱汉东除查阅大量史籍、县志,还沿着西施北上赴吴国之路,走村穿县,实地踏勘。结果发现,在诸暨以南,几乎没有西施的传说,而诸暨以北直至苏州的各县,不断地留有与西施有关的文物遗迹,这就有力证明,西施的出生地确在诸暨无疑。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认为,钱汉东这种“奔走祖国大地,以身和心去触摸历史,感受文明”的精神,令人钦佩。

钱汉东则说,我自小对中国文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传统倾慕之至,我们业余公众考古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关在书斋里,放开双脚,勤走,勤问,勤思考。

有志于此须努力谈到有志于公众考古的朋友们该具备什么素质,钱汉东说,首先是对历史要有责任感,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文化,做精神上独立的人。如今有些地方、有些利益团体往往假托历史或文物敛财扬名,这种事情万万参与不得。

其次,业余考古爱好者要明白自己的短处,多读书多学习,要不耻下问,每到一地向专家虚心求教,还要注重积累和整理资料,学会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求教过程中增长才识。

第三,遇到困难是必然的,要有不被接受认可、甚至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准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一定要咬住一点,探索不已,方能有所收获。

最后,钱汉东有几句话与有志者共勉:公众考古的领域里没有功名,没人发奖金,也不评职称,只有艰辛与努力,但一旦有所发现,必然会得到社会尊重,那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候。

 

责任编辑:ZF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