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民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近日见到故宫耿宝昌先生时,他对笔者说的这句话令人惊骇不已。其实在我调查过的一些文物富省,地下文物已经正在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浩劫,还在继续被人盗抢、走私出境。这种空前旷古的自毁历史文化现象因何而生?不言而喻,源于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对物质毫无节制的占有欲。

这一轮敛古博富的全民收藏运动,到底让谁发财了?当然不是倒卖假文物的农民,更不是血本无归的普通收藏者。

发财的是谁?通过我的调查,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拥有足够金融资本的文物艺术品投机商,为显性富人。此类人在最近的艺术品交易查税风暴中有所暴露;另一类是贪官污吏,他们利用权力,疯狂地敛取奇珍异宝等“雅贿”之物,成为为数不少、财富巨大的隐性富人。

这两类人在文物艺术品领域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打上了“投机”烙印,所以他们的收藏品,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商业运作轨道。

正因为有前两类因文物市场乱象发了大财的既得利益集团,我国的文物流失才会如此严重,我国的文物市场才会如此混乱,只要那些人的家中的存货尚未出尽,文物市场的混乱无序现象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对于文物收藏市场上的其他获利者,我将他们梳理出三个层次:

“老大”是包括拍卖公司在内的若干个大的利益集团。在这个层次,收藏陷阱已不再是真品和赝品那么简单的问题。对此,我曾在《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中揭示:这些利益集团有周密的规划布局和全方位的炒作手段,比如树立标杆、借题炒作、包装预展、托买托卖等,炒完元青花,又开始炒明清宫廷瓷器等等。

“老二”是一些有一定号召力的知名收藏家,他们利用自己掌控的部分文物和对文物的话语权,在不同的阶段跟随“老大”的步调进行煽风点火。二者炒作手段相差无几,只是“老二”的拍品在级别、品位上略逊一筹。他们通常掌握着一些高仿品,跟二三流拍卖公司进行合谋。

“老三”是各地所谓旧货市场上的古玩商贩们,这部分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其实他们那些东西百分之九十几都是赝品。这部分人在古玩市场兴起的初期多多少少都发了一些财,有些甚至积累了较大数额的财富,脱离了农村和原有阶层,成为城市新贵。

收藏,本是自远古以来的一项精神活动,演变至今竟然成为一场赤裸裸的金钱秀。由于此,正导致我们这个张口闭口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正快速地失去文化记忆。

责任编辑:ZF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