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
——访长沙市市长
长沙市市长张剑飞接受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王 伟 摄
近日,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开园仪式后,长沙市市长张剑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风度翩翩,语言简练且富有条理,目光透着睿智……聊起古城长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及文物保护等问题,原定半小时的采访,张剑飞竟与记者畅谈了两个多小时。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发现,作为一位学者型领导,您在4年的任期上体现了很深的文物保护情结。您是怎样看待文物保护的?
张剑飞:文物是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根。如果一个城市只有现代建筑集群,没有历史文化支撑,它就是一个缺少灵魂的城市,就好像一个没爹的孩子。如果长沙没有太平老街、岳麓书院、贾谊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就体现不出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没有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新城和谐统一的迷人魅力。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是脆弱的,需要珍惜呵护。破坏文物就意味着背叛历史。长沙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广大市民引以为豪。作为市长,我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历史文脉和独特记忆。
记者: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推动下,长沙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产生了很好影响。请您具体谈谈长沙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成绩或特点,另外,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改进?
张剑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按照文物法的要求,坚持“两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进行文物保护和项目建设。
1993年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1996年长沙走马楼吴简、2004 年宁乡炭河里商周遗址分别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长沙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长沙共登录历史文物2608处、近2800个文物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4处,近现代保护建筑57处、历史旧宅23处。全市拥有国有博物馆5座,行业和社会办小型博物馆17座,馆藏可移动文物超过30万件(套)。社会收藏文物活跃,现有专业市场7个。
规划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年完成5到6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投入10多亿元,完成了橘子洲、靖港古镇等保护建设工程,正在建设市博物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工程,研究制定了贾谊故居二期工程、近现代史博物馆等建设规划。特别是加快了遗址保护进程,今年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开园,宁乡炭河里考古遗址公园、汉长沙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在推进。汉王陵遗址公园原本很多土地都已出让,政府要收回来,仅土地征收就要投入10亿元以上。
建立了文物安全保护“长沙模式”。颁布实施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办)、村四级联动的文物安全工作机制,被国家文物局称为“长沙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当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为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片区环境,过去也拆掉了一些应该保护的东西,有的历史遗存消失了。同时,文物保护的投入机制还有待完善,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记者:政府是否重视文物保护,文物保护“五纳入”就是标尺。请您介绍一下长沙市文物保护“五纳入”方面的情况。
张剑飞: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发展战略,把文物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专门编制了《长沙市文物事业中期发展规划》,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针对长沙地下文物埋藏丰富的特点,市政府重新修编《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城区划定公布了68个文物埋藏区,将各类文化遗产全部纳入规划并明确了保护要求。
将文物保护纳入财政预算。“十一五”以来,全市投入文物保护的资金累计超过13亿元。落实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市级文物行政工作常年经费、文物征集经费、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经费4项文物工作专项资金。根据文博场馆免费开放需要,增加了文博事业单位年度预算。
将文物保护纳入领导责任制。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将文物保护列入对区县(市)和部门的绩效考核。市文物行政部门每年对各区县(市)开展目标管理工作考核,各区县(市)政府也对相关乡镇、街道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目标管理。
将文物保护纳入体制改革。建立文物保护评审制度和由规划、住建、文物等部门参与的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所有建设项目事先都要进行文物保护评审,作为规划审查的前置条件。文物与公安设立了联合办案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
记者:当今,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请问,长沙市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
张剑飞:文物的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不可能绝对一致。尤其是老城区改造,埋在房屋地下的文物,无法进行调查勘探,有些文物往往是在旧房被拆掉后才被发现的。在这方面政府常常面对两难选择。
我始终认为,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建设的包袱而是财富。关键是如何统筹兼顾,达到古今相得益彰的效果。凡是有开发的地方,就有可能威胁到文物。如果一开挖发现文物古迹就停止不建,对长沙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可能就无法建设了。比如在东牌楼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时发现的古井,我们非常重视,但整个建设项目投资140多亿元,停下来不建损失实在太大。
我认为,统筹兼顾的法宝就是依法办事、科学保护。凡是纳入法律保护范畴的必须予以严格保护,按照《文物法》及相关法律要求与程序办事。在城市建设中涉及到文物保护,我们都认真听取相关部门意见,依法依章办事。如在潮宗街古城墙保护的问题上,市政府多次听取文物、规划等部门的意见,我和相关副市长与专家代表、文化名流及国内媒介代表进行座谈,分析、综合各方面意见,科学决策,最后采纳原址保护与异地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案,总长120米的古城墙原址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20米,其余实施整体切割,效果是很好的。
记者:文物保护是政府的职责,但社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长沙市是如何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
张剑飞:长沙文物总量较大且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仅靠政府及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来保护是不够的,长沙市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
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物保护制度。出台了《长沙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长沙市文物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等多个规范性文件,这些地方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为社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提供工作平台的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建立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伍。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巡护队伍已达896名,文物保护志愿者超过1500名,志愿者已成为长沙文物保护的一支中坚力量。宁乡县云山书院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已由民间组织依法保护并延续其原有功能,民办博物馆已发展到了6家。
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2008年以来,文物单位免费开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28个博物馆、纪念馆和一大批文物单位实行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开辟市民文化遗产讲堂、船山讲堂、天心阁国学讲堂,送展览、讲座“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规范化,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使社会公众对文物保护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长沙市文物保护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长沙市今后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张剑飞:文物保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保护和利用文物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事来抓,今后工作的重点在四个方面。
推出一批经典历史文化景观。在扩大现有历史文化品牌影响的基础上,建设炭河里、西汉长沙国王陵、马王堆汉墓、明代长沙藩王陵等遗址公园,形成大遗址景观群;恢复贾谊故居清湘别墅、定王台、天心阁及其历史环境,形成古典园林景观群;保护谭嗣同、黄兴、李维汉、田汉、肖劲光、许光达一批名人故居和纪念性建筑,形成近现代名人景观群。
科学保护开发历史街区。着力保护长沙古城文化特色,逐步修复太平街、潮宗街、文庙坪、化龙池等历史地段,根据“有机棚改”的原则,逐步修缮旧城区内不可移动文物。
建立健全博物馆体系。建设好市博物馆,规划或提升湘江博物馆、西汉长沙国博物馆、长沙铜官窑考古博物馆、中国书院博物馆、中国简牍博物馆、湖南近现代史博物馆和湘绣、花炮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鼓励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建立博物馆(陈列馆、标本馆),形成具有长沙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丰富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学术型、技术型、管理型、经营型及综合型人才,造就一批在全国学术界叫得响的人才。积极攻关史前文明、商周文明、楚文化、西汉长沙国历史地理等重大学术课题;构建和夯实长沙简牍和西汉长沙国两个国际性学术平台,将长沙打造成为简帛学和汉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